长期以来,植被覆盖率是评价一座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花园城市也是很多人欣欣向往的城市生活模版。然而,对于城市要不要更多的树木和绿化,学术界的观点并不相同。
爱尔兰社会学家迪斯·费茨杰拉德在《生命之城:城市不必绿色也能伟大》(暂译名,The Living City: Why Cities Don’t Need to Be Green to Be Great)中抨击了绿色城市主义的概念。而牛津大学教授伊恩·戈尔丁与记者汤姆·李-德夫林撰写的《城市时代:为什么我们将共同赢得或输掉未来》(暂译名,Age of the City: Why our Future will be Won or Lost Together)则论证了城市是全球资源流动的关键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杂志的书评文章就两本新书截然相反的观点作出了评述。
大多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多会面临多重危机,从贫困、不平等和糟糕住房等社会问题,到热浪、洪水和海平面上升等由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引起的自然灾害。专家们慢慢的变多地从自然中为寻求这些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植树,植被、湿地和土壤能吸收暴雨,调节空气和水质,以及降低街道和建筑物的温度。这些场地还可当作休闲空间,专家们相信他们对人类的健康和幸福有益。
社会学家迪斯·费茨杰拉德在《生命之城》中嘲笑了这些常见的方法,他明确表态:“我反对绿色城市”,不认同将自然投资作为重新构想21世纪城市的一部分。费茨杰拉德指出,绿色城市主义是一群精英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发起和推动的,他们盼望实现花园城市的愿景。人们可能对树木有情感上的依恋,这可能源于感伤或对城市化和工业进步缺乏控制而产生的焦虑,但这种情感依恋非常容易被所谓的生态学家、规划者、设计师、经济学家利用成为政治工具。
然而,费茨杰拉德认为这一理念在目前看来已经过时,这些人想当然地将自然作为提高工人生产力和为富人提供设施的工具,却没看到绿化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城市居民流离失所。费茨杰拉德喜欢自己长大的城市爱尔兰的科克以及英国的布里斯托尔等他居住的城市,这些城镇随处可见泥土、粗糙和破旧,费茨杰拉德认为他们保持原样就可以了,因为城市本来就是一种混乱的人类建构,它们确实不需要变得更绿。
书评作者指出,费茨杰拉德特立独行的观点的确会引起一些人的共鸣,然而他将城市开发者简化地描绘为“绿化还是不绿化”的二元对立,自己却回避了解决方案,如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包容性决策的制定,和增加工作机会和城市基本服务。考虑到大气层中已经存在的温室气体水平,破坏自然生态、以汽车为中心和无谓增长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城市需要绿化,但不应该孤立地进行,而要以公平和包容为中心,将绿化作为城市转型整体议程的一部分,这恰恰是《城市时代》提出的方案。
伊恩·戈尔丁和汤姆·李-德夫林指出,城市消耗了全球75%的主要能源,排放70%的温室气体,每年产生100亿吨固态废料,城市转型慢慢的变成了了一种迫切的需求。过去我们常常提及城市的“士绅化”(gentrification),两位作者提醒人们如今城市需要对这样的概念保持警惕,因为“士绅化”连带产生的城市分区、种族主义政策、经济适用房的缺失、工资不平等和别的形式的歧视将慢慢的变多的城市人口推到了城市的边缘。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城市居民如何获得更平等的教育资源、住房条件和绿色空间。
比如,改变公共交通的定价思维是《城市时代》提出的其中一条建议。在伦敦和纽约等大都市,外围地区的公共交通产生的费用往往最高。然而,居住在更经济实惠的郊区的人们必须忍受长时间的通勤和高昂的交通费用,才能抵达市中心的工作地点。伊恩·戈尔丁和汤姆·李-德夫林建议,从城市外环出发的公共交通旅行应该更便宜,而不是相反。
这两本新书从不同的视角对城市发展问题给出了看法。《自然》杂志的书评文章最后指出,如果我们大家都希望城市对人类有益,城市也需要对自然有益。人们要重新与彼此和生物圈建立联系,不仅仅是因为“花园城市”之类的哲学理念,更是出于城市面临种种严峻挑战的实际原因。